以下是你可以向經歷喪親悲痛的親友,表達誠摯關懷與陪伴的話語及行動。

1.避免委婉的說法。像是「他過世後,你還好嗎?」等這種直接點出死亡事實的問句,能表示你已準備傾聽對方的感受。聆聽是你能給予傷痛者的最佳禮物。
2.老套或言不及義的安慰,並不會消除對方失落的痛苦,你最能做的,就是出現在哀傷的家人朋友面前,陪在他們身邊,包容他們的痛苦,並且給予支持。
3.不要讓悲傷者覺得他們的難過沒有道理,又或是不被重視。有人會說「你還年輕」、「你可以再婚」、「想想你還有孩子」、「他已經算很高壽了」、「至少他沒有受苦」,諸如此類的說法可能是想要安慰人,但這些話並沒有同理當事人正在經歷的失落和悲傷。
4.不要說些陳腔濫調,例如「他現在已經待在更好的地方」或是「上帝一定想要他」。悲傷者最終可能會從自己的信仰中得到慰藉,但現在他們只想要與逝者長相左右,起死回生。只要表達你對他們的失落感到遺憾就可以了。
5.分享對逝者的任何特別回憶,以及你從逝者身上學到的經驗教訓,或是他們對你人生的影響。你可以在葬禮時分享這些事,也可以寄送信件或卡片,收到的人會珍惜它們的。
6.如果你想幫忙,要具體說明你可以做哪些事。例如:「我可以幫忙接機或是送機嗎?」或是「你要我下班後去接柯帝嗎?」,這樣說遠勝於「如果有幫得上忙的地方,請讓我知道。」

 

你和這位朋友的關係是什麼?親近度如何?

好吧,如果我們真的願意承認,非要說些什麼安慰別人,可能是我們心裡的焦慮(或難過),那麼該說些什麼,或許就在於我與那人關係程度的評估了。我聽過許多「交淺言深」的狀況,有些人會對家人重病或過世的朋友說:「如果需要什麼幫忙,儘管開口!」有時這可能只是場面話而已,但聽在家有變故、心靈較為脆弱的人耳裡,卻可能當真,等到對方真的開口求助時,說話的人才發現自己有心無力,沒辦法幫上「儘管開口」的忙。因此我認為面對這種狀況的表達,可以把握幾個原則:

.對於家有變故的人,說話不要亂開支票。
.對於家有變故的人,說話不要語帶責備或教訓。
.聆聽一個人面對家庭變故的衝擊和心情,往往就是最好的安慰與陪伴。

 

一句簡單的問候與擁抱 遠勝沉默不語
其實,一句簡單的問候:「我覺得很遺憾…」、「你今天還好嗎?」、「好久不見,很掛心你。」或者一個溫暖的擁抱、緊握對方的雙手,就可以傳達關懷的心意。

珍貴的眼淚是療癒悲傷的一帖良方。請不要因為擔心對方流淚,而選擇沉默;不要因為害怕說錯話,而阻礙你表達關懷。

事實上,同仁的關切帶來無比的溫暖,悲傷的淚水參雜著欣慰與感激的心情。哭泣雖然讓彼此尷尬,但是關懷的心意卻會被永遠感激。

請不要避談逝者 耐心聆聽是最好的陪伴
很多人以為,面對喪親的朋友,最好不要提及逝者或「那件事」,以免讓對方徒增傷感而無法走出傷痛。其實,喪親者最大的恐懼之一,就是擔心逝去的親人被遺忘。

社會學者Nancy Berns在演說中提到一位喪子的母親。每當人們問她有幾個孩子時,她很想提起自己逝去的兒子,但是談論逝者往往會讓人們覺得尷尬,而讓談話的氣氛僵住。她實在很期望人們的反應是:「我很抱歉你失去了兒子,你可以告訴我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嗎?」她很樂於和別人談論自己的孩子,雖然分享的過程有笑有淚,但這會讓她覺得安慰。

所以,當朋友在談話中提及逝去的親人時,請不要轉移話題,帶著全然的專注耐心聆聽,會是最好的陪伴。

敘說是療癒的開始。朱全斌在妻子韓良露離世後,透過臉書分享自己一路走來的歷程,臉書營運長桑柏格也在臉書談及自己喪夫後的心境。

若是您的朋友在臉書上談論逝者,請不要勸他們「寫在日記裡比較好」或者「希望下次談論的是你自己」,給予溫暖的回應或感謝他們願意分享,都會帶來很大的安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hoskno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