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日的時候,我身邊出現一位恐慌症的朋友

她的恐慌症突然發作了

我才意識到有關有恐慌症這個疾病

那時候.....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

在旁邊緊張焦慮而已

對於我的無知與無能,

我有必要進行多一點了解,

關於恐慌症。

 

「恐慌症」是焦慮症的一種,很多人都稱它是現代的文明病。

因為症狀常伴隨著胸悶、心悸,許多人不知道,以為是心臟出了問題。

或是很多時候醫師會以「精神官能症」、「自律神經失調」來告訴患者,很多患者不曉得這疾病是屬於精神科的範圍。

 

焦慮是一種生理、行為及心理的緊張反應。

在生理上:心跳加速、呼吸淺快、肌肉緊繃、胸悶、口乾、冒汗、恐慌、腹瀉、失眠…。

在情緒上:焦慮、煩躁、不安…..。在認知上:不知怕什麼?會不會又怎麼樣?我快要死了?完蛋了?...。

在行為上:準備逃避或戰鬥、坐立不安、警覺反應...。正常的焦慮,過了緊張的情境,如上台、考試、坐飛機就減緩了。

但「恐慌症」的表現,則是一種不定時陣發性的極度焦慮。因為無法控制、不定的發作,讓人更加不安。

 

女性罹患恐慌症,機率高2倍

根據國外文獻研究資料顯示,每100人中就有1~4個人罹患恐慌症,

18~64歲成人終生恐慌症盛行率女性為7%、男性為3.3%,

女性發生機率為男性的2倍,

好發年齡層在25歲上下。

根據研究發現,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罹患焦慮,

主因是女性負責掌管情緒中樞的杏仁核運作功能較弱,更容易出現焦慮、憂慮等負面情緒。

 

一般來說,恐慌症發作平均持續5~30分鐘,通常不會超過1個小時,

但不安的感覺可能持續數小時之久,讓患者感到身心極度疲憊,

彷彿剛經歷一場大災難,承受相當巨大的痛苦。

恐慌症的發作頻率無法預期,焦慮症狀可能突然發作,也可能突然消失,

有的人一生只發作一次,有的人一天發作數次,

大多數的患者通常是每星期發作2~3次;

最令患者恐懼的是,不曉得下次何時會再發作,

擔心被別人發現,甚至不敢出門,嚴重影響連生活、工作及人際關係。

 

「恐慌症」的診斷,原則上要有四次以上的恐慌發作。

每次恐慌發作都要有以下12症狀的四個症狀以上,

這些症狀常常非預期下發作,每次發作常在十分鐘內達到頂點,並會持續擔心下一次的發作。

這些發作導致生活行為因而改變,與身體或藥物因素直接致因無關,則稱之為「恐慌症」。(診斷標準如下)

心悸心跳加速

出汗

發抖或震顫

感覺呼吸困難或窒息感

梗塞感

胸痛或不適

噁心或腹部不適

頭暈不穩感昏沈或暈厥

失去現實感、失去自我感

害怕失去控制或即將發狂

害怕即將死去

感覺異常

冷顫或潮紅

 

「恐慌症」若未得到很好的治療,

患者易合併「懼曠症」(害怕人多、或密閉的空間)、

「慮病症」(過度擔心自己身體有病)、

「憂鬱症」(覺得活的很痛苦),甚至酒精依賴或自殺。

「恐慌症」若經過藥物的治療,多數效果非常不錯。

 

治療的第一目標是降低症狀的嚴重性與頻率,這個時候藥物治療是必須的選擇。

適當的藥物治療可以減少發作次數與嚴重性,如此信心才能恢復。

其次,在認知與行為上,對疾病與藥物建立正確的認識。

目前在許多醫院都有恐慌症的團體治療,可以更認識疾病,並由其他病友的經驗中得到學習、恢復信心。

最後在穩定下與醫師的合作與討論,逐漸停藥避免復發。

 

要應付恐慌症,除了藥物以外,自己的自我暗示(自我對話)也是很重要,

下列是一般推薦的基本原則:

告訴自己,這感覺只是正常的生理反應

它們雖然不舒服,但卻是無害的

不要增加負向的想法,自己嚇自己

描述一下到底發生了什麼,實際你可能怕的是什麼?事實上什麼並沒有發生?

等它過去,不用對抗或逃避,接受它

注意當你停止災難想法,它自己漸漸消失

當它是改變的機會,學會應付,學會成長

想像克服成功時的感覺,自我激勵

當你有進步時,思考下一個計畫

以一個放鬆輕易的態度方法開始,不要急

 

當親友生病~傾聽、陪伴

1.    辨識患者是真的患了憂鬱症,而不是偷懶或不想盡該盡的義務,例如:不做家事或不想上班等,此外,不要對當事人說:「那是你自己想出來的病。」

2.    給患者正向的協助,譬如分攤當事人本該做的事。

3.    針對青少年患者,可向同儕進行機會教育,共同陪伴當事人。

4.    留下時間傾聽患者心聲,讓當事人有機會講出心裡話。

5.    傾聽時,視時機給予「當頭棒喝」,譬如:不要說「你沒事的」或「你要想開」之類的話,而是說「有人比你還糟。」或「這是個階段,很快會過去。」

 

病友們並不是自己不努力、不勇敢

A就是B的支援系統,引導他走出恐慌陰影的燈塔,但與B相處的方法,她摸索了好多年。

在B剛發病初期,A不懂為什麼好好一個人,身體也檢查不出毛病,會突然說吸不到空氣,

「我一開始都會對他說,我們都在這裡吸空氣,怎麼會沒空氣?那時大家不太能理解他們心裡的苦。」

後來,身為基督徒的A總在B發病時,拿著聖經說,「你不會死啦,聖經要我們剛強壯膽,你自己要勇敢、要努力。」

但這些話聽在恐慌症病友耳中其實很刺耳,反而壓力更大,

因為病友們並不是自己不努力、不勇敢

因而容易造成家中更大的衝突,親友也很委屈,

常說,你不要煩我。我心裡想,我關心你,你居然跟我說不要煩我?後來我才知道,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面對疾病,」A說。

面對家人的恐慌症,家屬不用想該怎麼照顧,只要陪著他就好,給他足夠的安全感。

A從一開始的責備,到後來錯誤的鼓勵方式,最後開始同理他、接納他

 

妳很害怕嗎?

我也很害怕,

但我很確定我們很安全,

我們可以一起面對,一起接受。

 

[重點]

發作時,千萬不要一直問「你怎麼了」「你還好嗎」

如果身邊有人有恐慌症的朋友,在他們發作期喜歡問「你怎麼了」或是「你還好嗎」之類以為關心的詞語,先不要用這種詞彙吧。

因為對方發作的時候,其實只需要關懷。可以向上方所說的,輕輕的抱抱他們。

不要一直問他們這麼明顯的問題「你怎麼了」這很有可能會讓發作變得更嚴重。

只要靜靜的,用身體表示關懷就好了。不用多說話。等他發做完再說。因為他們也不想發作,而發作期是控制不了的。

他們也不想這樣。所以如果一直問說「怎麼了」可能會讓情緒波動正在高峰的各位有焦慮問題的朋友更嚴重。

 

當他們發作時,緊緊的握住他們的手

當患有這些焦慮問題的朋友發作時,這個跟一個擁抱一樣。突然發作,只要靜靜地走到他們旁邊,緊緊握著他們的手。

無聲地告訴他「你在意他」「你要他趕快停止發作,走出來」。緊緊握著對方的手,會讓很多患有恐慌症的朋友停止顫抖。

因為這會給予他們極大的安全感。恐慌症很常見就是手一直抖,身體也一直抖。所以哪裡抖,就緊緊握住那裡,會幫助他們即刻冷靜下來喔!

 

幫助他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這一點也是,因為患有焦慮的朋友們,很多人都沒有自我價值。或十級期自卑。「我比不上人家」「我怎麼這麼廢」。

也有很多人是迫於社會壓力,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如果一個人的擅長在藝術,迫於社會現實只能當個上班族,每天做得很痛苦,這會讓人沒有自我價值。

因為不知道自己定位在哪裡,只能屈服於社會眼光還有環境。如果經濟允許的情況下,幫助這些焦慮的朋友,趕快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吧。

如果他們本來就有了,就鼓勵他們多做多試試看那些自己想做並且可以做的事情。

如果他還沒有找到,可以多多探索他到底喜歡什麼,進而增添自我價值。找到留在世界上的意義,讓他們燃起求生意志!

 

平常心對待他們

因為有焦慮問題的朋友,如果旁邊的人一直過度關心他們,她們可能備感壓力。

所以用平常心對待他們,不用特別關心說這樣可以嗎?這樣你會不會怎麼樣?

多餘的關心可能也會讓患者更加責備自己怎麼會那麼丟臉,需要人的幫助。

或是長那麼大還麻煩父母,自己照顧不了自己。

所以旁邊人能做的,就是跟他們正常說話,正常互動,當發作時,再給予一個大大的擁抱。

 

當身邊的人發作時,給予一個擁抱吧

家人有恐慌或是焦慮症,旁邊的人很容易不知所措。

這時,如果彭到發作,只要給個擁抱,不用多說話,靜靜的等發作期結束就好。

因為恐慌發作時,自己也不願意,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作。

一個沈默溫暖的擁抱,而且記住不要勒住別人脖子,就是一種最安靜的關懷。

這時你只要讓他們知道,他是被愛的,被關心的,我們都很想要他趕快好,這就夠了。

 

緩緩的,慢慢的,讓他知道恐慌症要自己幫助自己

不管是恐慌症還是焦慮症,都會跟這個人「想太多」或者是「常常鑽牛角尖在負面思想」有關。

而要一個人改變,從能說「杯子裡只剩下半杯水」到「杯子裡還有半吧水」,從悲觀到樂觀的改變,需要時間。

而每個人需要的時間不一定,不能一直去催任何人,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能不能走出來花的時間。

有時候這個人很快,另一個人搞不好需要更多時間。

而這時候不能在旁邊一直催他們,或是生氣,或是覺得「這都是他自己的問題」。

要讓他知道「恐慌症,焦慮症一定可以走出來。它已經很棒了,而且只有自己能幫自己」。

如果自己能幫自己的話,也願意開始改觀念,就很容易可以拜託這個疾病。

同樣的,如果自己不想走出來,不想做改變,旁邊的人再怎麼著急都沒用。

這就像一個習慣改變,要一個人改很久的習慣,需要相對應的時間。

而且每有一點小進步,都應該適時給予鼓勵。

用辱罵,或是讓人感覺壓迫,逼迫的話會讓事情更糟,讓這個人恐慌更容易發作。變成惡性循環。

 

我的男朋友經常聽我描述所有的不舒服,但他從來不會多說什麼,一句「妳還有我」,

就足夠了 不知道患有恐慌症的人有多少,

但希望大家能瞭解這個病症 我們可能會因為不舒服,而不愛說話,甚至沒辦法出門玩樂,

但這絕對不是冷漠、鬧脾氣,我們只是需要一點空間,變回平常那個愛笑的女(男)孩

 

恐慌時他們不希望有人一直問:「你還好嗎?」
當你看到一個人感到恐慌時,也知道是焦慮症的關係,

其實不需要多問:「你還好嗎?」因為你已經知道答案,

這時的他們正經歷一連串身心的折磨,與其多問,嘗試一些更有幫助和建設性的作法會更好,

像是:「如果你需要我,我就在這裡」、「這樣的恐慌不會持續,你已經經歷過了,這次一樣能熬過」。

如果他們想要自己一個人靜一靜,那就留他獨自一人吧。

 

他們可能無法一直專注在當下

正如上述,他們不會一直專注在對話中,可能聊天聊到一半就進入自己的小世界裡。

日常中的人事物都可能誘發他脫離當下開始沉思。當他們沉迷於思考時,

你只需要溫柔的點醒他回到現實,告訴他現在該做些什麼,他會非常感謝你為他做的一切。

 

我們不必把焦慮看做是一種限制
有焦慮症並沒問題,就算有時帶來困擾,但也並不總是一種限制。

因為焦慮、總是質疑自己的關係,最終使他們有潛力成為更好的人,

焦慮使他們以一種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

或許症狀很煩人,老是想太多也很困擾,但並不意味著焦慮者必須選擇以這樣的方式面對自己。

只要記住,焦慮是他們人格中的一部分,更是他們建構生命、感受生命的方式,它也能帶來一些好處。

 

資訊整理自網站

 

重點

她想說的時候聽她說

她想說的時候聽她說

她想說的時候聽她說

不要自以為自己知道

她不舒服的時候,握住她的手

我犯了很多錯誤,請讓我有補償的機會,我會試著更多理解與陪伴。真的對不起。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hosknow 的頭像
    whosknow

    wk的部落格

    whoskno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